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 Capitalist Way of Production) 什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一般指以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建立在機器大工業技術基礎上的資本剝......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 Capitalist Way of Production)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指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一般指以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為基礎的、建立在機器大工業技術基礎上的資本剝削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它是一種社會化大生產的生產方式,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過巨大推動作用,但由于生產力的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生產占有形式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得到解決,因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一種過渡性的生產方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資產階級私有資本與工人無產階級雇傭勞動的根本對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與生產社會化的矛盾。資本主義的剩余價值規律與基本矛盾決定資本主義的必然危機,決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可能實現人類工業社會化大生產與人類商品經濟高度歷史的發展,決定社會主義商品生產方式客觀歷史的必然性。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開始就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商品生產占統治地位,商品的范圍擴大了,連工人的勞動力也成為商品,勞動者表現為自由的雇傭工人,勞動表現為雇傭勞動,商品貨幣關系包攬社會經濟生活的全部領域。不僅產品和生產要素都表現為商品,而且商品還作為資本的產品,決定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全部性質。
第二,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是榨取剩余價值。從本質上說,資本是生產資本的,但資本只有生產出剩余價值,才可能把一部分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剩余價值的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
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生產方式即物質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或社會生產機體本身的特殊方式,指的是生產的條件與形式。
從生產的條件方面來看,生產方式包括兩個具體含義或內容:一是生產的技術條件,指勞動者的生產技能與熟練程度,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生產工藝狀況等;二是生產的社會條件即生產過程的分工、協作發展程度,以及相應的生產組織形式等。
從生產形式方面看,生產方式也包括兩個具體含義或內容,一是社會的生產形式即生產類型,人們勞動的交換形式和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二是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的社會性質,或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
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了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系、分配關系。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在更抽象層次的表現,勞動者的熟練程度、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科技的發展在生產中的應用,決定了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只是靜態表現,而生產方式的變革,則是勞動生產力在生產中的動態表現??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是以生產方式來傳導的。由此看來,是生產力決定生產方式進而又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也要以生產方式為傳導樞紐。二戰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發生的根本變革也分別體現在這四個方面。
(一)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技術條件的新特征
2O世紀5O年代在以原子能工業、半導體工業,高分子合成工業、空間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等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動下,生產技術水平迅速提高。微電子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工業和交通運輸業、農業、服務業等部門的現代化,并出現了以電子技術為首的新產業群。勞動者一旦掌握了現代科技所形成的科技生產力,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效率的提高,勞動者只要操作計算機就可以快速度、高質量地完成高于以前的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工作量,而且從事體力勞動的“籃領工人”人數急劇下降, 目前不到工人總數的20% .而從事腦力勞動的“白領工人”人數大幅增長,已經達到工人總數的6o% 以上。
(二)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條件的新特征
新科技革命尤其是微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社會分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使企業組織形式更加現代化和社會化。從廣度上看,戰后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分工已突出地表現為國際化程度的提高,協作從一國范圍向國際范圍發展;從深度上看,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分工已發展到部門內部的各種零部件和各工序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一個產品可能是由多個國家的廠家加工而成的。由于社會分工和生產社會化的空前發展,企業規模迅速增大,以至壟斷整個行業。隨著計算機和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產品品種越來越富個性化,消費者的需求逐漸多樣化,企業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也趨向更加靈活的方式。其一,逐漸形成了以大制造商為首、有眾多承包商(或供應商)參加的企業網絡。企業網絡有時會跨越國界,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其二,增設“知識經理”或“信息主管”,加強信息工作以及科研和培訓工作。其三,企業管理模式由垂直型結構向分權結構發展,即將過去那種工人分配在各車間、完成某種工序的方式改變為綜合性班組形式,其特點是把工人、技術人員、設計師、經濟師、銷售等不同專業人員組合在一起,把研究開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等項職能集于一身。企業放手讓這些班組獨立活動,讓他們分擔責任的同時,分享權力、信息和知識以及報酬,從而更能充分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形式新特征
主要是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和經濟模式的變化,二戰后的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由于國家與市場的關系以及國家干預經濟的方針、政策各不相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經濟模式:美國模式即自由市場模式,側重對經濟運行過程進行干預;日本模式即法人資本主義模式;德國模式即社會市場經濟模式,側重對市場制度進行干預;北歐模式即福利國家模式,側重對市場分配結構進行干預的體制。其經濟體制革新表現在于:首先,不再是單一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干預經濟,使其向穩定增長的方向發展。其次,更加重視國家干預、宏觀調控和計劃對經濟的調節作用。
(四)現代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形式的新特征
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特殊結合方式也具有局部的質變,私人資本不僅發展為社會資本,而且社會資本大量股份化。股份資本又職工化、大眾化、分散化、全球化。戰后.在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作為股權分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股份內部化迅速興起。在股份公司的內部。發行小額股票給內部職工。使職工成為小股東。美國戰后初期,法人股東的持股比重僅為19% ,70年代中期達到30%左右,8O年代中期達到40%,90年代法人股東超過個人股東而居于優勢地位,從而使股東的作用在公司的治理結構中得到增強。與機器大工業時代的古典資本主義相比,現代資本主義時期的工人不再是一無所有只能依靠外賣勞動力為生的商品,利潤分享制實施之后.工人擁有一定的企業股權,所得到的不僅僅是勞動力價格工資,而且還能分到紅利和股息,勞動積極性大大提高。企業主和工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是赤裸裸的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單純靠計件工資和嚴懲來役使雇員的泰羅制管理方式日見式微,工人不再只被當作機器的附屬物嚴格管理,新的管理方式被稱為“人本管理”,即民主管理。實施彈性工作制,使工人有更大的自由。企業主和工人的關系已經由尖銳的對立變為融洽合作,工人已不再視企業主為自己的敵人,而是自己的同事。從宏觀層面上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呈現民主化、社會化的特點。民眾不僅可以參與企業管理,而且可以參與國家和社會的管理?,F代資本主義的階級結構并沒有像馬克思所預言的朝葫蘆型發展,即兩極分化嚴重、中間階級越來越??;而是呈橄欖型或菱角型,即中間階級越來越大。
生產的社會化必然要求資本占有形式的社會化,從而適應和推動生產的社會化。個體資本股份化、私人資本國際化,從非壟斷的社會資本發展到壟斷的社會資本再到國家壟斷的社會資本。雖然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從生產關系的本質上看仍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已經發生的變革還不能從根本上完全克服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和本質缺陷,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其階級矛盾。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其中,生產方式的變革也是舉世矚目的。從生產的技術條件來看,對外開放、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強國際經濟合作,節約了大量科研時間.在較短的時間內.生產技術條件得到全面革新。目前,我國許多先進科技已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信息產業等一系列科技產業迅猛發展,帶動了傳統產業的升級換代。
從生產的社會條件來看,在全社會范圍優化產業結構,使其適應消費者的需求結構。加大產業內和產業間大型企業的聯合,創建了幾家世界500強企業。通過大力引進國外企業的現代管理經驗,改造國有大型企業的傳統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勞動生產效率。企業組織形式向靈活化、多樣化發展。從社會的生產形式來看,改變了傳統社會主義的舊體制,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初步形成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市場,將政府的指令性計劃變為對市場經濟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失靈,完善市場缺陷。
從生產的社會形式來看.在農村推行統分結合的雙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消了人為強制建立的人民公社,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大大提高,農民的收入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允許個體私營經濟、三資企業的生產經營,并給予其一定的稅收優惠,鼓勵其發展,使它們從以前的不允許經營到允許經營,發展到承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在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實現形式的認識上突破了單一國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的“一大二公”的片面認識,鼓勵公有制實現形式多樣化,承認和肯定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積極性,鼓勵混合經濟的發展。在分配方面,根本否定了平均分配。在按勞分配的基礎上??隙税匆胤峙?。建立了按勞動、資本、管理、技術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原則。
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是商品生產,而商品生產離不開國際貿易和世界市場。這與以前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的情況是不大相同的。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生產交換價值,整個社會生產的主要部分都是建立在市場交換的基礎之上。一旦這種國際貿易終止的話,就會影響到整個社會基本生產活動的正常進行。資本主義以前也有商品生產和國際貿易,但那時候的社會生產的主要部分并不是交換價值,沒有國際貿易它們也能存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則離不開市場,它是商品生產高度發展的形式。國內市場和世界市場比較顯著的發展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要前提。正是不斷發展的國內市場以及世界市場,使越來越多的產品為市場而生產。這就漸漸地破壞了原先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特征。越來越多的產品卷入到商品生產之中,于是國內分散的市場逐漸合并為統一的市場。各國的國內市場又逐漸匯合成為統一的民族市場。生產者不再是直接生產滿足自己需要的各種產品,而是通過生產某種市場需要的產品,通過市場交換來滿足自己各方面的需求。這種高度商品化的生產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分工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同時也使市場,特別是世界市場成為這種生產方式存在的基礎。
其次,對外貿易的發展“是促進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即貨幣資本的積累和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分離。這兩個條件在歷史上是通過資本的原始積累而創造出來的。在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西歐各國大多實行重商主義政策,通過積極推動對外貿易,促進貨幣資本的積累。歐洲殖民主義者對殖民地的開拓和掠奪,以及隨之開展的對外貿易,使世界各地的金銀財物不斷流回歐洲,那里轉化為資本。據統計,從16世紀到18世紀,從世界各地運回歐洲的黃金達2000噸、白銀達12000噸。另一方面,海外市場對紡織品的需求,促使了英國農場主把大片農田改成能產生更多收益的牧場,這種被稱為“羊吃人”的圈地運動,造成了大批一無所有的無產者,加速了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分離的過程。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當時歐洲商品經濟與貨幣交換的發展,促使手工業等小生產者發生兩極分化。一部分小生產者破產,被迫成為依靠出賣勞動力生存的無產者。雖然資本主義早期的海外貿易伴隨著血腥的征服和暴力掠奪,但是海外市場以及規模日益擴大的對外貿易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卻無疑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把對外貿易的發展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前提。
再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擴展必然是通過國際貿易而走向世界市場。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于具有不斷追求擴張的內在動力,特別是在工業革命以后,大機器工業生產出來的大量產品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世界市場為目標的。這時候,作為流通過程組成部分的對外貿易,已成為再生產過程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如果說在資本主義早期是商業資本支配產業資本,那么,在大機器工業建立之后便是產業資本支配商業資本。這時候的海外市場和對外貿易并不僅僅是資本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是要按照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來發展了。馬克思指出:“生產剩余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這個絕對規律決定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它的生產建立在國際之間的比較優勢之上。只要國際市場上的原料、機器的價格比國內便宜,資本家就盡可能地從國外進口;只要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能賣得更好的價格,資本家就會盡量把它拿到國際市場上去賣。整個國際市場的貿易就是由這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所主宰,“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币虼耍覀冇挚梢园熏F代對外貿易看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物。
特別聲明: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ESG跨境電商觀點或立場。如有關于作品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于作品發表后的30日內與ESG跨境電商聯系。
二維碼加載中...
使用微信掃一掃登錄
使用賬號密碼登錄
平臺顧問
微信掃一掃
馬上聯系在線顧問
小程序
ESG跨境小程序
手機入駐更便捷
返回頂部